随着业务版图的扩大,作为中介机构的证券公司融资需求不断提升。
【资料图】
上市券商频繁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补血”,募集资金则大多投向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资本中介业务及投资交易业务等,同时,多家未上市券商正在积极筹备IPO,通过资本市场扩充实力。
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认为,近年来券商场外衍生品等占表型业务快速发展,带来增量利润和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同时,催生了头部券商的再融资需求,在当前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轻资本的业务模式以及温和的融资模式更易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
头部上市券商
纷纷“补血”
证监会近日就上市券商再融资发文,明确了下一阶段对于券商再融资审核的方向,即证券公司自身必须聚焦主责主业,树牢合规风控意识,坚持稳健经营,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
近年来,上市券商再融资规模大幅扩容,选择配股的比例提升,2022年,已有国金证券、长城证券、兴业证券、东方证券、财通证券、中信证券、中国银河和浙商证券,共计8家上市券商完成再融资,融资规模分别为58.17亿元、76.16亿元、100.84亿元、127.15亿元、71.72亿元、223.96亿元、78亿元、70亿元。
从募集资金流向上看,资本中介业务是券商再融资的主要投向之一。资本中介业务是资本消耗型业务,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依赖于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通过募集资金增加对资本中介业务的投入,能更好满足各项风控指标要求,保障资本中介业务规模的合理增长。此外,投资与交易业务、补充资本金也是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券商发债募集资金则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偿还债务等。
高超认为,较好的市场环境下,融资需求提升,再融资难度下降,券商资金型业务需求明显提升,市场日均两融规模自2019年9116亿提升到2021年17676亿元,增长幅度达94%。加之,证券行业竞争加剧,经纪业务佣金率大幅下降,轻资本业务牌照红利减小,券商积极发力资本中介类业务,随着业务创新和机构业务需求大幅增长,以两融、衍生品、直投跟投等资本金推动型业务的需求持续增加。
另外,证券行业面临杠杆率、流动性和集中度三重风控监管体系,股权融资是补充净资本、缓解流动性等指标压力的最有效手段。近年来券商场外衍生品等占表型业务快速发展,带来增量利润和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同时,也催生了头部券商的再融资需求。
券商融资多通过定增、配股、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完成,其中配股受关注最多。深圳私募人士表示,配股融资一直备受投资人诟病,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参与配股意味着增加投资成本,二是不参与配股意味着所持股权的缩水,因此对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来说,参与配股并不划算。
对于上市券商的再融资,证监会表示,应该为市场树立标杆,提高公司治理质效,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发展战略等合理确定融资计划及方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要统筹平衡,审慎决策,切实维护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小型券商上市潮
多家小型券商已在积极筹备上市,并陆续获得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共有6家券商IPO在证监会排队,另有一家券商信达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
具体来看,渤海证券、财信证券、开源证券分别在2021年、2022年、2022年获得证监会受理,目前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华宝证券、华龙证券获得受理,目前处于“已反馈”阶段;东莞证券早在2022年初已经通过发审会,目前仍未拿到证监会批文。
另外,信达证券IPO发行已在进行当中,不久将进入网上打新环节;申港证券、华金证券、东海证券已在IPO辅导备案中。
一家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目前正在备战IPO的券商以营业收入排名40位以后的中小券商为主,相较于头部券商,中小券商上市速度可能相对较慢,但由于上市之于券商展业的助力较大,且目前正在备战中的券商数量较多,券商上市有望再度提速。而从近期上市的首创证券股价表现来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投资者对券商潜在价值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