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松林
【资料图】
大街小巷上的井盖,有“城市纽扣”“马路肚脐眼”之称,是城市每天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市民反映,在一些路段上,井盖已经“生病”,影响美观也影响市民出行体验。
松动不平
井盖响声大
位置:北三环西路辅路
下午时分,北三环西路辅路近大钟寺区域人车鼎沸。站在临近大钟寺东路的桥下,每隔一会儿,就能听见“哐当”的车轮碾压井盖声。
循声寻觅,在桥下南北两侧的道路上,一些井盖已出现了松动、有高差等“病症”。大钟寺公交站区域一个明显下凹的井盖,成了骑车人纷纷躲避的对象。目测该井盖比地面边缘低了约3厘米。而距离该井盖约8米的最里侧车道上,一个井盖也已松动。一辆辆汽车压过,一阵阵清脆的“哐当”就传入耳中。
市民避开大钟寺公交站前一个凹陷的井盖
类似情况,在该区域不是个例。除了以上几个“病症”外,蓟门桥以西到方恒时尚中心这一段的非机动车道上,密布的井盖中,也有井盖倾斜不平、井周区域出现破损的情况。
“我每天都从这里过,井盖太多了!要躲都很难,主要是不平,骑车很不安全。”市民王女士表示,自己骑电动车技术并不熟练,每骑到这段路,她都十分小心,恶劣天气下索性就不骑车出门,“不平整,能不能帮忙反映一下?”
写字楼前约100米的非机动车上,不少井盖周围已有过沥青修补痕迹。大多数井盖与道路路面大致相平,但也有井盖边缘凸起几厘米,与地面有悬差;还有井盖平面倾斜,个别井盖周边轻微下陷等情况。靠近辅路西侧斑马线的一个井盖,周边约10厘米的区域也略出现下陷。在井盖密度大的情况下,道路修补不平加上个别井盖凹凸,综合起来造成了骑车人的不适。
下凹沉降
车一过就“跳”
位置:慈云寺桥附近
井盖“生病”,除了松动不平,还有下凹沉降。慈云寺桥附近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门前,朝阳路辅路往西靠近桥下,井盖大多出现了下凹。只要在此区域驻足,很快就能看到车辆“起跳”,听到井盖震响。
慈云寺桥下往西汇入朝阳路辅路路段,多个井盖下凹
“哐当!”“哐当!”从东四环辅路、慈云寺桥下行驶,往西汇入朝阳路辅路,这一段路上分布的十多个井盖中,有近一半均有“病症”。主要问题是井盖下凹。如果斜视或者站在几米外看,可发现井盖普遍距离路面有约2、3厘米的落差。其中,有两个井盖因为车辆通过太频繁,而在井周一圈儿碾压出了水渍;也有井盖出现松动不稳,在车轮通过时,井盖出现微微震动翘起。
慈云寺桥下往西汇入朝阳路辅路,下凹井盖碾压出水渍
不仅是小汽车,就连偶尔有电动自行车或单车碾压上去,个别井盖也会“响”。这样的情况,让周边的住户印象深刻。“白天还好,晚上如果一时睡不着,听到这‘哐当’声就很难入睡。”路边一小区居民说,不清楚为何会有这么多井盖,但井盖的响声在夜里确实明显。
记者在附近走访发现,从慈云寺桥往西到第一个路口红绿灯,路北一侧约200米范围内,分布着约90个井盖。而因下凹或周围沉降发出震响的井盖,不仅分布在靠近慈云寺桥的那一段辅路,在东十里堡路、朝阳北路等道路上,同样有类似情况。
说法
产权不一,辨别也困难
调查发现,以上几个路段的井盖产权多样。从井盖上留下的信息来看,北三环西路辅路的方恒时尚中心及大钟寺公交站附近区域,井盖主要涉及市政工程、通信信息等。在慈云寺桥下往西汇入朝阳路辅路路段上,下凹的井盖“个头儿”比一般井盖大,且多个井盖上并未见到中文汉字,只有“字母+数字”,乍一看较难知道是什么产权单位。而在其他路段,一些井盖上也不缺乏“污”“排水”“排气”“闸”等字样。
方恒时尚中心前,边缘凸起的井盖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法学教授张柱庭分析说,城市道路上的井盖多,主要是因为过去城市建设还没有“地下综合走廊”概念,路的建设和各类管线建设往往是分项分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也有一些管线属于先埋先建,随着后期道路建设拓宽,才导致井盖出现在了路中间。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全市共有井盖类设施335.02万套,包括井盖282.26万套、雨水箅子52.76万套。对于井盖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及保养维护,也有相关规定。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等8部门于2020年9月联合印发《北京市地下管线检查井盖病害判定标准和治理要求》,其中明确了包括缺失、破损、移位、震响、沉陷、凸起、井盖高差、井周破损等10类井盖病害,每类都有修复标准。《北京市地下设施检查井井盖管理规定》也规定,井盖应保持完好,车辆、行人通过时不坏、不动、不响。
“各类井盖和管线的产权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好维护管理工作,做到安全第一、平整舒适、减震减噪。”张柱庭建议,从长远看,根本上解决井盖病害问题,要靠统一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不论是新建城区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有这个理念。
井盖出现的凹凸不平等问题,市民可通过12345或向井盖权属方进行反映,待权属方现场勘查后进行维护。